2007年6月5日 星期二

斯里蘭卡旅遊 第七天(2)

第07天 班托塔BENTOTA遊河 / 可倫坡COLOMBO市區觀光 / 台北

下午我們沿著海岸往北回到可倫坡,觀光了可倫坡市區的幾個景點。由於兩天後正好是斯里蘭卡的國慶日(二月四日),所以旅行社行程中的「國會大廈」與「總統府」因為安全管制無法成行。雖然時間短暫不能將可倫坡看透透,也參觀了市區最大的佛教寺廟「Gangaramaya」、「市政廳 Town Hall」、「班達拉奈克紀念堂 BMICH」、「獨立紀念廣場 Independence Memorial Hall」。

Grand Gangaramaya
Gangaramaya是可倫坡市區最大的佛教寺廟,雖然從外觀看不出這個寺廟的宏偉,但是寺廟裡的收藏、內裝與歷史都值得一看,尤其是寺內收藏有佛骨的舍利子。

1890年gangaramaya原本只是可倫坡內灣沼澤邊的一間修道寺院,剛開始只有七個學生的佛教學校;隨著可倫坡的繁榮,它也漸漸擴建,信眾也越來越多。

進入Gangaramaya,你會發現這個寺廟每一間建築物的風格都不一樣,似乎有點突兀與不連貫;從這裡可以看出寺廟經歷不同年代與不同地方的捐獻,才陸續擴建成今天這個模樣。由於在贊助的資金來源不同,所以建築物也呈現不同的日式、中式與泰式的風格。

在寺內有供奉佛陀的大殿、舍利塔、教室、圖書館、博物館、信眾供品的收藏室、和尚的住所,廟的中間還種有一顆菩提樹,由於佛祖釋迦牟尼是在菩提樹下悟道的,所以舍利塔的形狀就像菩提葉。


這間新穎的藍色屋頂建築是由日本的信徒所捐造的,所以有點日本神社的味道,這就是廟裡的主殿。

看看這棟建築物的牆腳下,可是有很多大力士抬著。

進入主殿,我們馬上就會驚艷:「牆上直上天花板到處都是精細的雕像」,除了碩大的佛陀之外,還有很多佛教的神明與信徒,陳述著佛經中的故事。

主殿的中間坐著金色的大佛,旁邊還有站著的佛像;在當地很多新生的嬰兒放在銀色的盤子上,擺放在佛陀前面的桌子,接受佛陀與僧侶的祝福。

在聖城肯迪每年八月會舉行慶典,而在可倫坡每年二月配合著國慶,寺廟也有盛大的慶典。遊行的要角當然少不了帶隊的大象,所以寺廟裡都會飼養一些自己的大象;這頭大象叫做「Rajah」,就養在寺內的圖書館外面,象牙這樣長的大象在斯里蘭卡已經不多見了。

大象後面這棟建築物比較古老,也比較具有斯里蘭卡的傳統風格,注意看看它的屋頂與走廊上條紋狀的廊柱是不是跟「肯迪的佛牙寺」很相像。

這裡一樓堆放一些雜物與佈施品,也當作教室使用,二樓則是圖書館,館內收藏有棕櫚葉的手抄佛經。

這些是慶典中使用的獅頭與出巡用的舍利塔,昨晚遊行過後暫時堆放在圖書館的一樓。

圖書館的二樓側門出來,就看到寺內的菩提樹,樹上掛滿了信徒的祈求與祝福,他們會將自己的心願寫在紙片與菩提葉上,將它掛在樹上。

沿著菩提樹旁的階梯下來會經過白色的舍利塔。

在院子的舍利塔旁邊可以看到一個小小的汽車博物館,裡面除了車子的照片,還有兩輛古董車;旁邊我們還看到武聖關公的雕像。

在廟裡展示汽車雖然有點凸兀,不過這些都是廟裡歷史的一部份,見證了當年信眾將自己最珍貴的東西貢獻給了佛祖。

再來我們進到廟裡的博物館,這裡收藏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信眾所捐獻的東西:許多的珠寶、象牙、雕像、藝術品,喜歡收集精緻小東西的人,這裡一定值得一看。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來當地民眾認為珍貴的東西。

這些都是當地產的水晶、寶石與礦石。

有巨大的象牙。

也有小巧的象牙雕刻。

博物館的隔壁就是「舍利塔收藏室」,這裡有來自中國、日本、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地捐贈的佛像與畫作。保險箱與櫃子裡面收藏有舍利塔,裡面有一些佛教大師過世後遺留的牙齒,在最裡面收藏有最最珍貴的寶物-「釋迦牟尼佛的骨頭」。

這裡就是收藏寺內最珍貴東西的地方,這根放在水晶蓮花座上的佛骨舍利子,旁邊有珠寶、小佛塔與小佛像庇護著,外面罩著玻璃罩,舍利塔旁再以白色的茉莉花圍繞。相傳這根是佛祖的骨頭,這也使得Gangaramaya在斯里蘭卡佛教界佔有崇高的地位,所以一些海外的佛寺:紐約的斯塔頓島、英國的伯明罕、非洲的坦尚尼亞,都在它的協助下興建佛寺,在海外宣揚佛教。

在櫃子裡還放有其他的舍利塔,這些都是分身,有時要代替真身出巡,宣揚佛教。寺裡的和尚拿起其中的一個,為我們每個人消災祈福。

可倫坡雖然仍是斯里蘭卡的經濟中心,不過1980年後斯里蘭卡的政治中心已經移到鄰近的「Dri Jayawardenepura Kotte」,但是很多國家的大使館仍舊設在可倫坡市中心未遷移。

早在兩千年前可倫坡就是一個優良的天然海港,也是羅馬人、阿拉伯人、中國人貿易的重要港口,在海權殖民時代這裡曾先後被葡萄牙人、荷蘭人、英國人所佔領。雖然斯里蘭卡已經獨立了,不過這裡仍然可以看到多元文化交匯的現象,尤其是信仰。雖然這是個佛教國家,寺廟林立,不過在街上你隨處可以看到基督教堂、回教清真寺、還有印度教的寺廟。


像這樣隔個馬路就會看到基督教堂與阿拉伯式的回教建築。

由於接近國慶日所以街上到處可以看到管制交通的警察。

Town Hall 市政廳

這個位在「Viharamahadevi公園」(英國統治時稱為維多利亞公園)正對面的市政廳,建於西元1927年,是市長辦公的地方,白色圓頂的外觀讓很多外國人的第一印象就想起美國的「白宮」。

紀念班達拉奈克國際會議大廈 (Bandaranaike Memori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Hall, BMICH)

斯里蘭卡已故總理「西麗瑪沃﹒班達拉奈克夫人」是一位傳奇式人物。她1916年出生肯迪(Kandy)的貴族家庭,1940年與後來成為錫蘭總理的「所羅門﹒班達拉奈克」結為伉儷。1959年,「所羅門﹒班達拉奈克」在總理任上遭暗殺。為了丈夫未竟的事業,班達拉奈克夫人毅然登上政治舞台,出任自由黨主席。1960年她領導自由黨贏得大選,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女總理。

執政期間,她持續丈夫和平自主的外交路線,曾經五次訪問中國大陸,1962年底她作為「可倫坡亞非六國會議」代表到中國調停中印邊境衝突。這是班夫人首次訪華。1964年,中國總理周恩來訪問斯里蘭卡,問班夫人需要什麼幫助,班夫人希望中國為錫蘭援建一座國際會議大廈,以迎接1976年8月在可倫坡召開的第五屆「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周總理慷慨答應。

雖然中國剛剛度過正值困難時期,不久又開始了「文化大革命」。但是在周總理親自關懷下,1970年10月開建這項工程,並於1973年5月按時竣工。在當時是可倫坡很顯目的建築與工程。

大廈命名為「紀念班達拉奈克國際會議大廈」,紀念已故的斯里蘭卡總理。落成以來,一直是斯里蘭卡舉行重大國際、國內會議的場所,也是招商集資展覽會的重要地點。1972年班夫人訪華時,代表斯里蘭卡兒童送給中國孩子一份禮物─小象「米杜拉」(錫蘭話代表「朋友」之意)。


這是大廈正對面的「中國大使館」,80年代後期,中國大使館改建,在班夫人的建議下斯里蘭卡政府便提供了大廈對面的土地做為遷館改建之用,由此可以看出兩國邦交情誼之深厚。

獨立紀念廣場 Independence Memorial Hall

這個廣場是紀念西元1948年二月四日斯里蘭卡脫離英國的統治而獨立,雖然英國人早在西元1796年就派兵進駐可倫坡,不過斯里蘭卡是在西元1815年三月二日由英國人與肯迪皇家的代表簽訂「肯迪條約(Kandyan Convention)」之後,才正式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廣場的主建築物有一個紀念堂,還有一個噴水池與獅子環繞的塑像。

紀念堂上有工作人員正在佈置國慶日的裝飾、燈光與音響。看看這個用椰子樹皮與葉子編成的花籃,是不是很別緻。

紀念堂的四周環繞著象徵斯里蘭卡的獅子雕像。

紀念堂是以一根根方形的柱子支撐的構造,柱子上與屋簷下都有精緻的雕刻。

進到紀念堂裡面看看是不是有似曾相似的感覺,好像在哪裡看過這樣的場景,沒錯就是在肯迪佛牙寺後方的佛殿,這裡就是採用相同的建築設計建照的。



晚上八點多我們到市區的中式餐館用餐,這是這八天來首次吃到中式合菜。大約九點半我們到國際機場搭乘半夜零點二十五分的飛機,經由香港轉機回台北。雖然很早到機場,不過光在櫃檯等國泰航空的小姐託運行裡就花了一個半小時,可不是檢查行李耽誤時間,真的是櫃檯小姐處理速度有夠慢,只見櫃檯小姐一直重複問每位旅客同樣的問題,旁邊沒事的人不曉得是不懂,也不幫忙,反正處理速度就是很慢。國泰從可倫坡飛香港的飛機還要在新加坡停留一個半小時載客,從香港回到台北時已經是下午三點了,雖然飛行的時間不長,可是卻挺累人的。

2007年5月20日 星期日

斯里蘭卡旅遊 第七天(1)

第07天 班托塔BENTOTA遊河 / 可倫坡COLOMBO市區觀光

早上在飯店用完早餐之後,我們前往南方約40分鐘車程的渡假聖地「Bentota班托塔」。車子沿著海邊往南開,除了椰子樹之外還可以看到一些只剩柱子或幾面破牆的建築物,這些都是2004年底遭受海嘯破壞後遺留下來的。

到了Bentota之後我們可以看到海灘邊建有南亞海嘯紀念公園,這個錨狀的紀念碑是2005年2月立的,上面刻有受難者的名字。

Bentota 班托塔
班拖塔原本是海邊盛產生蠔的小村落,19世紀開始英國人在Bentota River河口開始建造一些招待會館,接著衝浪、潛水、風帆、划船這些西方人的活動就在這海岸邊興盛起來。由於「Bentota River」快到出海口有一段流向與沙灘平行,所以很多的外國人便把別墅或渡假村蓋在bentota河岸,只要走過馬路幾十公尺就是美麗的沙灘;河邊不但可以避開海灘邊的喧嘩與熱鬧,要進行水上活動在波浪不興的河面上也是另一種選擇。綠色的叢林、金黃色的沙灘、和煦的陽光、蔚藍的天空、水上活動的多樣性,難怪歐洲旅遊協會曾經評選這裡為世界最美麗的沙灘。

過了跨越「Bentota River (Benthara Ganga)」的鐵橋後,路左側進入一個小花園,我們來到了遊河的起點。Bentota River 以小艇逆流而上最遠可以航行約30公里,不過我們這趟行程僅航行到5公里處,拜訪了西元12世紀建造的古廟,來回大約兩個多小時。

Mangrove 紅樹林
在熱帶及亞熱帶的三角洲海岸、河口或海灘,由泥沙沉積形成寬廣的沖積扇,這些潮間帶的泥濘地生長了一群耐鹽的植物,由於這些植物有部份種類的木材、樹幹、枝條、花朵是紅色的,所以便以「紅樹林Mangrove」來稱呼它們。其中較為常見的植物有海茄苳(Avicennia marina)、水筆仔(Kandelia candel)、五梨跤(Rhizophora)、紅茄苳(Bruguiera gymnorrhiza)、細蕊紅樹、欖李(Lumnitzera racemosa)等。

紅樹林沼澤區內匯集來自河川上游及海洋所帶來各種無機鹽、重金屬及有機物,加上植物本身枯枝落葉的掉落與分解,使得區內沈積了大量的有機養分,這些養分藉著潮水的漲退供給沿岸海域的浮游生物利用,由於大量有機物沈積,紅樹林本身也成為一些動物棲息覓食的場所。

「紅樹林生態系」是連結陸地與海洋的重要媒介。紅樹林枯、枝落葉經由真菌分解形成有機碎屑,或釋放出供應養份由植物本身或浮游生物吸收,扮演著生產著的腳色,棲息其中的食物消費者有許多鳥類、魚、蝦、貝類。海岸河口潮間帶的生態平衡發展,可以從紅樹林中觀察出來,它的生態平衡很容易受到河流或是潮水的影響,所以紅樹林的變化可以及早反應河川上游或是沿海大陸棚生態環境的改變

由於人類的發展造成紅樹林的減少,所以紅樹林的保育已經成為很多國家的重要工作。藉由紅樹林的研究與觀察,可以瞭解國土流失、河川保護與海岸生態的改變情況;儘管保護工作持續進行, 很多還是不能避免紅樹林的減退。因為紅樹林並不能單純地保護河口三角洲這塊環境,只要河川上游土壤沖刷、河川沿岸的破壞、海岸過度開發與海水污染,都會造成這裡生態環境的改變。因此不能僅著眼於紅樹林的保護,而要根本地從整個國土的生態保育工作著手,才能收到成效。

紅樹林生活環境為潮汐多變之河口、海灣、潟湖等鹽沼地,其生育地有土壤長期缺氧、土質鬆軟泥濘、日間陽光直射遮蔽少、潮汐造成鹽度與溫度變動極大等不利一般植物生長的因素。使得一般植物無法生存。但是紅樹林植物有一些特殊形態來適應該種環境,成為這種環境下的優勢植物:

胎生現象:胎生苗可直接自母株吸收養分,待成熟後再掉落,筆狀的幼苗有利直播至軟泥中固定生根,但是並非所有的紅樹林植物均有此特性,只有水筆仔及五梨跤有明顯的胎生繁殖現象。

根部特性:由於生育地均為鬆軟之泥灘地,由於潮汐的變化,當根部浸在水中石就會處於缺氧狀態,因此紅樹林的根系分布廣而淺,並且樹皮表面有很多的氣孔,氣根內部具還有相通氣道,可以幫助氧氣的傳送,適應缺氧的環境。而且根部不易滲透與過濾的特性,不但可以減少鹽分的吸收,還可以排除水中90%以上的鹽分。

葉部特徵:一般鹽生植物葉片具有緊密且多數之柵狀組織,葉片角皮層厚、氣孔下陷而且數量少,這樣可以減少水分的蒸散,有些植物葉片能排除鹽分,或是將鹽分集中在老葉的細胞內,讓它脫落排除,使得植物能忍受高鹽度的環境。

Rhizophora stylosa 五梨跤
這是這邊紅樹林看得到的一種代表性的植物「五梨跤」。注意看看它的葉柄處,呈現紅木科植物特有的紅色,樹葉的尖端變成紅色的細針狀。最引人注意的特徵是像章魚腳一樣的根部,這是樹幹分生而出的氣根,除了支持植物,還可以保存空氣,將氧氣輸送到浸在水底的根部。樹皮為灰褐色而且光滑,可以防止水分的散失與鹽分的進入。五梨跤跟水筆仔一樣是胎生植物,每年4到6月是開花期,胎生苗有30公分長,會在隔年6到8月成熟。

這是當地常見的「水蜥蜴water monitor」。

在樹林中常常可以看到很多棲息覓食的鳥類,或者是過境的候鳥。


真是佩服船家大哥的好眼力,他在幾哩外就發現這裡的樹叢有躲蛇,而且不只一次帶我們到不同的樹叢去看蛇;近視的我,當時在船邊怎麼也找不到蛇,相機拍回來仔細找找,竟然還真的有綠身紅眼的蛇。

這位當地的小朋友手上抱著的是「小鱷魚」(它的尾巴比蜥蜴粗,而且頭部的長嘴與利牙很容易可以跟前面看到的水蜥蜴區別出來),通常在河口都是比較幼小的鱷魚,大約長到兩歲大時,牠們會游往河的上游遷徙。


河岸還有很多高級的、知名的飯店,像這一家是當地珠寶商AIDA開的「AIDA Ayurveda & Holistic Health Resort」專門經營瑜珈與阿育吠陀治療的飯店。

有些在船邊搭起船屋,販售著飲料與河邊飲茶的閒情逸致。

河邊可以看到一棟棟不同風格的別墅。

這些別墅不但在河岸邊建著各式各樣涼亭,還有自己的小碼頭,供汽船或遊艇停靠。


看著看著就有外國的女生滑著水,呼嘯而過。

當然河岸邊住的並不都是有錢人,也不一定是豪宅才能蓋在岸邊。

紅樹林的枝幹上坐著兩位當地的小朋友正釣著魚,也看著我們這群觀光客。

這位老漁夫則是完全不理我們,可能心中正在嘀咕我們這些遊客嚇跑了他的魚呢。

船開到這裡靠岸,我們要上岸去參拜有千年歷史的古廟。

很抱歉地穿越了一戶法國人家的後院草皮,我們才能走到古廟。

Benthara Galapatha Raja Maha Vihara

Bentota River附近有很多的廟宇,因為以前傳說河裡住著鬼怪,會傷害渡河的人們,所以附近建造很多的廟宇來保佑渡河人的平安。 我們既然乘船遊河,當然也來參拜一下當地的廟宇;導遊帶我們拜訪的是有一千年歷史的「Galapatha」廟宇。

到了Galapatha古廟在外面我們可以看到有階梯上去,階梯前有避邪的月形石。在第二層階梯右旁有塊大石頭,原本上面刻有「碑文」,記載著寺廟建造的歷史;現在字跡不太清楚了,大約可以追溯到西元12世紀由國王Parakramabahu命令當地的酋長建造的。

我們可以看到左邊有白色的「舍利塔」,裡面供奉的佛牙是Sri Anubuddha Maha Kassyapa, the great Arahat所遺留的。

在廟前可以看到這個方形的通道,通道的四週有著精美的雕刻,這是在肯迪統治的時期廟內雕刻的特徵。這個石雕是從附近另外一間廟宇搬過來的,雕刻上的圖樣是一種攀藤類的植物叫做「Nari Latha」,這種植物開的花就好像婀娜多姿的美女,在佛經上記載這種花曾經迷惑了正在靜修的聖者。

正面這間佛寺(Pilimage)門口的正上方刻有兩隻獅子與兩隻大象,入口的通道也是趨魔避邪的月形石。

寺廟內的壁畫保存相當完整,壁畫刻著佛經「闍陀伽本生經(Jataka)」內的故事,講述佛陀生前的事蹟;天花板還畫著許多的蓮花,寺內最裡面有一尊25英呎的臥佛。據說寺裡有塊神奇的濾水石叫「Galperanaya」,是卵圓形盆狀的構造,有18英吋深,要從這裡過濾後的水才能灑在獻給佛陀的鮮花上面,不過這是寺裡的寶物,可能不輕易展示。


這是寺內打理事務的小師父,不過很多事他還要跑去旁邊的房間請教住持。

側面這間佛寺原本的建築在16世紀被葡萄牙人破壞了,這是後來又重建的,所以感覺會比較新。每年的八月當地的慶典時,這裡會湧進大批的信徒與觀光客。



這些潮間帶的植物真的是很難得,它們不挑熟悉的、容易的環境生長,卻偏偏要在這溫差大、鹽分多、潮濕泥濘的環境生長,果實落了地就像這樣生了根;有些被海水沖走了,就看它自己的機運。很多世界各地的移民不也像這些紅樹林的植物,它們不在自己熟悉的環境求生存,卻偏偏選擇遠渡重洋到不同的國度環境去發展,有些人更是住熟悉了一個地方,再換一個地方,這些人的膽子可比我們這些隨意看看的觀光客要大多了。